浙江世宝股份有限公司

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新闻分类
掌握“方向机”的人(摘自中国汽车报)
2009-07-14

■本报记者   李开君/文 

    向左还是向右,是每一名司机时时要作出的选择,更是汽车转向系统行业的骨干企业浙江世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世权日夜思索的问题。他不仅要思考如何让司机在改变方向时更安全更轻松,更要权衡世宝这个方向机企业发展的方向。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现代化企业,从义乌一地到在杭州、长春、四平、芜湖等地拥有6家子公司,并具备100万台/套各类汽车转向系统产品的生产规模。产品从简单的转向器到电动转向系统,配套体系从给商用车配套到主要为轿车配套。25年来,世宝的发展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
    张世权是最早一批下海创业的浙商,这些年来,不少同时创业的公司或倒闭或改行了,去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让浙江的一些中小企业惨遭冲击。但他始终如一,坚守转向系统行业,不急不躁,心无旁骛,在这个小小的方向机上做出了大名堂,并且带领世宝公司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今年前5个月实现了20%左右的稳定增长。
    6月12日,杭州的天空细雨纷飞,张世权简洁朴素的办公室干净舒适。年近六十的他显得精力旺盛,穿着普通的T恤与休闲裤,头上看不到一丝白发,娓娓地告诉记者他是如何带领世宝一步步走过来的。当年毅然辞职下海的倔强、创业时期的艰辛、寻找发展方向的迷茫、“小鱼吃大鱼”成功后的喜悦……在快到花甲之年的张世权眼中,一切都已云淡风轻,他看重的永远是前方,是世宝今后的发展方向。
■  专注带来成功
    “能在一个行业里做好,首先必须坚持。我们是上市公司,冒险很不好,我们要对股民负责,要对公司的发展负责。因为对一个中小企业来说,一旦走错一步,很难弥补。我们每走一步都非常谨慎,每一个抉择都很关键,每做一个新的项目,都要做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张世权如是说,“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你,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都没有失败,因为我不会盲目投资,一直坚持保守的经营方式,不会随意多元化。”
    1984年张世权从义乌一个工作了13年的农机厂负气而走,和朋友集资创办义乌前进方向机厂。25年了,张世权始终认准汽车转向系统这个发展方向不动摇。其间,没有听从别人的“忽悠”投资房地产和股市,也没有眼馋他人的一夜暴富,转行做其他可能更赚钱的行当。
    “专注专业,不求最大但求最精最强最好。”是张世权的经营理念,也是他的人生信条。过去如此,今后还将如此。
    据悉,世宝今年的目标是销售80万套转向系统产品,维持20%~30%的增长率,明年将形成120万套的产能。至于更长远的规划,他告诉记者,从2011年起的三年内要实现200万套转向系统产品的生产能力。
    除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产品结构上也要升级。张世权带领世宝公司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向附加值更高的电子产品领域延伸,形成转向系统机电一体化的配套能力。从开发EPS(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开始,世宝已从传统产品延伸到电子产品。现已取得EPS控制系统的知识产权,下一步要批量生产电动转向器,提升整体产品的利润率,增强竞争力。
■  源自总理报告的跨越式发展
    世宝的第一次跨越式发展非常偶然,与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的一次报告密切相关。
    1997年6月,浙江省推荐一批优秀厂长到中央党校学习2个月,张世权正好在列。那年6月19日,朱镕基来给党校学员讲经济工作报告,张世权兴致勃勃去旁听。那次报告的主题是“中国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张世权听得眼前一亮,心潮澎湃,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受那次报告的启发,张世权觉得“小鱼吃大鱼”是可行的,很快就在吉林四平兼并了一家已破产两年的转向器工厂。改制后,将800多名员工全部接收,世宝向其输入技术、资金和管理理念,企业很快就走上了正轨,第2年就实现300万元的盈利。现在已成为吉林省中小企业改革的典范,也是世宝集团发展最好的板块之一。
    这是世宝走出义乌一隅向外开疆拓土的第一步,成功走出了这一步,后面的发展就容易了很多。2004年将总部从义乌搬到了交通便利的省会杭州,2006年成功地在香港上市。
    张世权认为,将总部搬到杭州经济开发区后,公司的形象和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环境不一样,眼界也不一样了。杭州是一个宜居的大都市,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比原来高了很多。杭州交通便利,与主机厂交流和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更多,高校也比较多,便于产学研结合。
    在香港上市后,世宝公司除了募得发展资金外,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水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革新和提升,公司治理结构更清晰,财务控制更严格,管理走向了规范化,效率大幅提升。
■  视人才为“国宝”
    “不管是技术骨干还是销售精英,都是我的宝贝,我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他们。”张世权笑着告诉记者。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则说,“董事长对优秀人才爱护有加,偶尔聚会,总会劝他们不要多喝酒,伤身体。”
    既要能招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世宝公司对吸收的人才给予优裕的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在杭州安家,解决其子女上学的问题,让他们安心工作。“公司人才流动性很小,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干了十几年的老员工。”世宝公司副总裁虞忠潮告诉记者。
    据介绍,世宝的人才战略是“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是将技术人员派出去学习,到德国、日本等国参观培训,加快人才培养;“请进来”则是聘请海外专家来世宝工作。世宝现任的技术质量总监是一位日本转向行业专家,他曾在多个国际大型汽车零部件公司工作,退休后被张世权高薪聘请过来,在世宝一待就是5年多,一直在帮助世宝的各个工厂推进精益生产方式。张世权笑称:“他的权力比我的还大,生产现场管理全部由他负责。我常常跟生产部长说,他要你们改进的地方你们一定得改,就算做不到百分百,也要做到60%~70%,否则会打击他提改进意见的积极性。”
    在世宝,企业高层实行项目管理制,对分管的项目全权负责,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潜力。在虞忠潮眼中,张世权是一个比较开明的老板,给高管的权限比较大,很少过问具体事务,只看每年的目标完成情况。“这让我感觉到老板对自己的信任,所以工作比较愉快”。他说。
    在世宝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碰到四平公司的生产部部长带着两个年轻的车间主任来杭州总部参观学习现场管理的经验。据了解,这种学习每个月都会进行,大家互相沟通,交流经验和心得,对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提高很有好处。
■  工作就是生活
    钱塘江边的一个别墅区里,风景如画,空气清新。只要张世权不出差,附近的人每天早上都会看到他沿着小区晨跑的身影。“董事长每天来公司最早,走得最晚,完全没有休息日的概念。他生活非常简单朴素,从不穿名牌,没有固定的司机和汽车。”世宝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活到老,学到老。张世权坦言,“国内转向系统的技术与国外差距还比较大,短期内很难赶上。尽管如此,也必须时刻跟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知道人家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用的是什么设备,差距有多大。”他告诉记者,现在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出差,不是出国参观国外同行的工厂就是到世宝的子公司看看。
    当记者问他有没有想过退休后企业的经营问题,张世权笑着说:“退休,我还没想过,我的身体和精力都还很好,工作是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你现在让我退休,我还真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过我已经在着手培养企业接班人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我现在基本放权给他们,主要是在大方向上把关。”
■  海外收购   是寻找机遇而不是捡便宜
    经常出国的张世权,除了查看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也免不了要到国际市场上“淘宝”。他告诉记者:“我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关注国际市场了,肯定有到国外收购零部件的想法。但不是去捡便宜,而是寻找机遇,我们企业应调整好心态。”
    最近海外抄底的呼声很大,四川民企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张世权认为,如果腾中收购了悍马肯定对中国民营企业有振奋作用。这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大家没必要指手画脚。不过,海外收购有很大的风险,要看企业自身是否具备驾驭境外企业的能力。这不仅是资本运作层面的事,还涉及到企业管理、文化、技术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收购后要利用境外同行的技术、品牌和市场,吸收转换成营养加快发展,缩短与国外同行的技术差距。这种模式如果做得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快速提升。
    “海外收购要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合拍,国内企业有成功的先例,但这是可遇不可
求的,得有合适的机会才行,不能定时间表。金融危机总会过去,企业总要走国际化之路,所以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都要同步发展。”张世权对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

经典话语

 “专注专业,不求最大但求最精最强最好。”

“不管是技术骨干还是销售精英,都是我的宝贝,我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他们。”

“退休,我还没想过,我的身体和精力都还很好,工作是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你现在让我退休,我还真不知道该干什么。”


相关链接

张世权的创业历程
   
      张世权: 浙江世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高级经济师。
      1984年―――和朋友一起创办义乌前进方向机厂;
      1993年―――成立浙江世宝方向机有限公司;
      1996年―――成立杭州世宝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
      1999年―――收购原国营四平液压件厂,成立四平方向机械有限公司;
      2004年―――将集团转向业务整合成立浙江世宝股份有限公司,同年与奇瑞公司合资成立芜湖世特瑞汽车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总部办公地和杭州世宝公司迁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6年―――成功率领世宝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同年被评为“中国工业经济年度十大杰出人物